编者按:早在粉碎“四人帮”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市场的竞争,管理的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又有了更新的意义,因为人才已成为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本。在科技进步方面,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把科技比喻为阳光的话,那么人才就是太阳。浙江阳光集团以人才为中心发展企业科技,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使企业腾飞的经验,证明了这个比喻是有道理的。
——成功地开发了以无桥双U节能荧光灯、大功率电子节能荧光灯和超细T5直管型节能荧光灯为代表的、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火炬优秀企业奖”,被国家科委评定为“首批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规模、效益在五六年内增长10几倍,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成为国际电光源巨头刮目相看的竞争对手,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出口基地”。
这一系列的业绩,是浙江阳光集团近年来以人才为中心发展企业科技所取得的成效。
在阳光集团,对人才追求,用求贤若渴来形容是恰当不过的,阳光集团所在地的上虞曾经传闻着一则“陈森洁千里追专家”的故事:某城市有位电光源专家,对所在单位僵化的机制不满,想另寻舞台发挥作用。一日,“阳光”董事长、总经理陈森洁获得此信息,马上决定亲顾茅庐请“诸葛”。可总经办告知杭州当天没有飞机去该市,“怎么走也得去!”陈森洁毅然从上虞驱车几百公里转道上海乘飞机去见这位电光源专家,对人才如此渴求,用陈森洁的话说:“那是被逼出来的!”
电光源是我国的优势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国每年灯泡的总产量已达25.8亿只,除了满足国内市场约20亿只的需求外,还略有出口。可是,进入90年代,外资大量进入中国,电光源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荷兰菲利浦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德国奥斯朗公司等几家最大的外国公司也纷纷看好中国。他们与国内电光源行业几家企业合资,用打着洋商标的灯管、灯泡、灯具产品大量抢占我国市场。国内电光源市场面临被“洋品牌”吞噬的危险。
“阳光”作为一家具有20多年历史的国内电光源企业,十分清楚摆在面前的严峻形势,如何迎接这个考验与挑战,缩短电光源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几十年的差距?唯有发展科技是正道。而科技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才。浓厚的人才意识,强烈的求贤欲望,是“阳光”在强手如林的电光源市场成为优胜者的关键所在。
“阳光”选用人才凭真才实学和敬业精神,不搞唯亲、唯“虞”(上虞人)。公司中层以上的干部和科技人员中,有出自本市的,也有来自吉林、江西、湖南、辽宁、江苏、陕西和本省其它地市的,“阳光”对这些人一视同仁并充分信任。尤其是不唯学历、不唯资历,放手使用新人。一位既无大学文凭又无资历的年轻人,因其思维活跃,勤于钻研,在智能排气车的结构设计和控制电路的设计、制造等方面,创立了首超国内水平的工艺,成为企业科技队伍中的佼佼者,“阳光”一举提拔他担任了研究所副所长。
为壮大企业的科技力量,“阳光”采取“聘用”、“调入”、“委培”三管齐下的手段网罗“科杰”。据介绍,近五年来,他们从复旦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共引进有高、中级工程师职称、硕士学位的科技人才100多名。同时,又从企业内部选派了25名中级以上的科技人员到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浙江计量学院、德国布莱姆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学院等海内外高等院校培训、学习,并从广泛获取信息、提高企业科技开发水准着眼,从国内各地聘请了19位著名专家担任“阳光”科研开发中心的技术顾问。如今,“阳光”在光源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荧光材料、灯具、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中都有自己的专家。
“阳光”用人不求完美,扬其长,避其短,使每个科技人员都能为企业发挥最大的作用。具体到每个项目每个人身上,他们鼓励成功,允许失败。阳光集团副总经理楼汉良说起了一位大学生的经历:这位年轻人在进公司之初被分配搞技术,他却要求搞市场营销,而在工作中却又无法胜任。但“阳光”没有另眼相看,而是让他干老本行搞技术,结果他在大功率节能灯开发上获得了重大突破,为企业立了大功,在此之后,“阳光”又送他去香港理工大学深造。
浙江阳光集团早在80年代初就致力于节能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为发挥企业科技人才的整体优势,加速节能灯产品的开发进程和“绿色照明工程”的实施,“阳光”正式组建了“电光源研究中心。”于是,在这里便聚集了30多名富有创造性和敬业精神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近年来,“研究中心”可谓捷报频传,他们凭借群体智慧、团结优势,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完成了一项项重大的科研项目。
电子节能灯的“桥接”技术是菲利浦公司的专利,其产品夺走了中国大块市场而中国节能灯企业奈何不得,使中国节能灯无法在国际市场与之竞争。“阳光”科研开发中心在所聘技术顾问的指导下,应用内探针测试技术,发现了“桥接”存在的桥接处不发光降低光效的弊端,重新研制开发了功能优于菲利浦“桥接”产品的无桥双U电子节能灯,既获得了自己的专利,又为市场提供了价格低、光效高的节能照明新产品,为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增加了新力量。
多年来,国内外一体化电子节能灯功能均在27瓦以下,大照度光源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开发中心攻克了适应于高管压电子镇流器的关键技术,研制开发了36W至85W多用途、大功率电子节能灯。
令“阳光”科技人员骄傲的是超细T5直管型荧光灯的开发成功,这种光效超直管型荧光灯国际最高纪录的新型节能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大大缩短了我国电光源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接着“阳光”又建成国内第一条超细T5直管型荧光灯及配套灯具工试线,1998年该项目被国家计委列入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注入资本金2000万元。
五年中,科研开发中心共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达121项之多。
营造良好的软环境、硬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阳光”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实施技术创新以及留住人才的内在动力。在这方面,“阳光”已形成了一整套办法。
良好的工作条件,是“阳光”为科研人员提供的良好硬环境。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的技术开发中心,其光源实验室、镇流器实验室、材料实验室、灯具实验室,一应俱全。其建筑面积达2500平方米,配备有国内一流的电光源测试系统、电子镇流器测试系统、排气工艺实验系统、节能灯寿命测试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其中“荧光屏阴极位降的外探针测试”及“远红外检测电子镇流器潜在故障”的检测设备与技术,均为国内首创。一些从国外考察回来的科技人员自豪地说:我们的工作条件也可以和外国人比比!
“贡献越大,回报越多”,是“阳光”科技人才具有的软环境。这家企业专为科技人才设立有科技项目奖、住房奖等奖励制度。
项目的奖励有两种。一是“基础科研奖”,它在项目完成并通过鉴定后一次性发放。另一种是“成果科研奖”,该奖项采用提成的办法奖励,规定科研成果(产品)投放市场之后的3年内,科研人员按比例从产品的销售中提取一定数额作为奖金。
在实施住房奖励政策中,“阳光”把利用企业积累建成的4000多平方米住宅用于奖励在科技研究开发中作出较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住房奖励采取“积分制”,按科研人员在科技项目研究开发中的贡献大小计分,个人获分累计达到30分时,可获住房免费使用权;累计达100分时,“阳光”就将住房的产权奖励给获奖者。
一系列激励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科技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大大推动了微机控制智能型排气车、高性能电子节能灯、大功率电子节能灯、T5超细直管型节能灯等项目和产品的开发及研制。
“以人才为中心发展科技,以科技为中心凝聚人才”,这是“阳光”科技兴业的指导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企业结出了累累的科技硕果。
“阳光”“绿色照明工程”创下佳绩。
近五年来,“阳光”生产的各类节能灯达3亿多(支)只,其中电子节能灯6000多万套,可为社会节电88亿千瓦时,相当于秦山核电站近5年的发电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阳光”形成了强劲的市场竞争优势。
——无桥双U电了节能灯:开发成功的当年,投放市场6个月时间,出口量就达300万只,创汇900万美元;
——大功率一体化电子节能灯:节能效果显著,亮度强,是商场、影剧院等大型场所良好的照明灯具,被国内外市场看好;
——超细T5直管型荧光灯:突破了荧光灯发光效率最高纪录,引起了光源界的震动和国家计委的高度重视。
——凭借科技实力和法律武器,“阳光”与中国电器照明协会及国内兄弟厂家共同成功堵截了荷兰菲利浦公司、德国电灯专利信托有限公司的有关专利在国内注册,有效地保护了国内节能灯企业的权益,也使“阳光”节能灯的生产、出口免遭损失。
——“阳光”拥有52项授权专利,为浙江省专利百强企业,“阳光”的节能灯专利产品有很大的“市场享有权”。
在国内,“阳光”已成为“绿色照明工程”建设中的骨干企业。其高新技术产品先后获得国家机电产品最权威的“长城”认证,并通过“阳光”在36个大中城市建立的销售网络行销全国各地。中南海紫光阁、钓鱼台国宾馆和长城饭店、昆仑饭店等都亮起了“阳光”的各式各样的电子节能荧光灯。1998年“阳光”实现销售额23672万元,净利润3558万元,出口创汇额达5739万美元。
在国际上,阳光集团已具备与电光源巨头相抗衡的强大实力,凭其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已拿到美国UL、FCC,德国GS、VDE,加拿大CSA,澳大利亚AS,欧洲EMC、CE等32个“国际通行证”,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创汇2.5亿美元。
在“阳光”兼并的杭州两家国有企业的原址上,不久将崛起一个拟引进国际一流生产线,计划投资2个亿的T5大功率节能荧光灯及配套灯具产品的现代化生产基地。